一眼千年 共绽芳华 文化遗产敦煌·彝绣携手走进东南大学

时间:2024-06-12浏览:80

【东大新闻网6月7日电】(记者 吴涵玉 摄影 杭添)6月6日,东南大学建校122周年暨学术年之际,千年敦煌与千年彝绣,跨越时空在百廿学府东南大学相遇,“东南大学文化遗产进校园——敦煌展、彝绣展”在九龙湖校区李文正图书馆正式拉开帷幕,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观摩。一时间,展厅内人头攒动,敦煌与彝绣一跃成为校园“顶流”。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邓立红,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郭青林,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宋真,云南省南华县委书记马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黄如,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刘攀,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东南大学党委原副书记任利剑等出席“文化遗产进校园”启动仪式,副校长钟文琪主持仪式。

刘攀代表东南大学向出席仪式的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回顾了东南大学与敦煌研究院的长期深入合作及以文化赋能助力南华乡村振兴的情况,表示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和敦煌、南华一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表示,此次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创新尝试将敦煌与彝绣、科学技术与文化遗产等进行碰撞、促进交融,深化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交流。他希望广大师生更好地从文化遗产中感悟和增强文化自信,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做好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学习敦煌人的情怀、责任、奉献,学习敦煌人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让莫高精神代代相传;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宣传定点帮扶工作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用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郭青林表示,“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时隔7年再次走进东南大学,通过数字技术复制经典作品,完整保存了敦煌石窟艺术的信息,真实地再现了敦煌艺术的神韵。期待通过展览让广大青年学子共享科技发展成果、关爱文化遗产,让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他希望能与学校共同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文物领域科技应用水平,引领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发展,为“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

马特回顾了东南大学对南华县十余年来的帮扶,着重介绍了学校在彝绣产业的扶持中取得的成效。他表示,此次 “我把敦煌绣给你看”彝族刺绣展览,将敦煌壁画艺术中的传统纹样与彝绣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精美的彝绣作品。他希望通过这次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敦煌文化和彝绣艺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邓立红表示,此次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是一次跨越时空、跨越领域的“魅力之行”。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彝绣是传统文化的珍品,用彝绣展现敦煌,用敦煌点亮彝绣,两者交相辉映,既为乡村文化振兴拓展新领域,又为乡村产业发展打造新品牌。他肯定了东南大学定点帮扶南华县取得的成果,对学校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用创新引领乡村文化发展,二是要用科技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三是要用活用好乡村振兴的育人资源。

黄如、邓立红、郭青林、宋真、马特、刘攀、任利剑共同启动文化遗产进校园——敦煌展、彝绣展。

仪式现场,刘攀、郭青林为“东南大学-敦煌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揭牌;马特向敦煌研究院赠送“敦煌主题彝绣作品”设计;现场还发布了“新物种科学素养与想象力开发者大赛”的“敦煌·未来之梦AIGC特别赛道”和“美之彝绣”创意征集。现场嘉宾、师生共同参观了展览。

此次展览共分为“千年莫高 万里丝路”“我把敦煌绣给你看”两个部分。从依据壁画还原的鼗鼓、竖箜篌等乐器到绣着笙、筝等图案的手鼓、八音盒;从精美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到彝绣布艺生活用品上栩栩如生的九色鹿;从实景还原的莫高窟封关之作3窟到彝族传统绣艺呈现的藻井纹样……一段穿越千年时空的对话,让东大师生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与彝绣指尖艺术深邃交融的璀璨光辉。

“千年莫高 万里丝路”——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是东南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开展深度合作的重要项目,该展览由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东南大学共同举办,精选了敦煌石窟数字化高保真复制壁画精品50余幅,复制彩塑2尊,复原乐器6件,并复制洞窟3座,还包含了敦煌记录片等相关多媒体作品,反映敦煌莫高窟历史风貌及保护历程的老照片和敦煌石窟开凿和壁画绘制过程的图片。

“我把敦煌绣给你看”彝族刺绣展览由东南大学与南华县委县政府共同举办。学校发挥艺术学院的学科优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人物、动物、山水、花草、乐器等元素中汲取灵感,设计出“鹿王本生”“丝城青绿”“藻语彝韵”“玉带翩风”“ 敦煌彝音”“ 敦煌彝彩”等多组系列作品,依托定点帮扶南华县的彝绣工艺,由当地全国首批“美丽工坊”的绣娘(郎)一针一线生动还原,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彝绣敦煌魅力之花。

南京市玄武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东南大学相关职能部处、院系主要负责同志及曾在南华县挂职的干部代表参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