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前中期的儒学与中国传来的典籍”学术报告会在人文学院召开

发布时间:2016-04-11   作者:

“江户前中期的儒学与中国传来的典籍”学术报告会在人文学院召开

  

2016328日,由人文学院许建良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强国视域下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研究”(项目编号:14ZDA010)课题组在人文学院高级学术活动中心召开“江户前中期的儒学与中国传来的典籍”学术报告会,课题组特邀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三浦秀一教授作为主讲人。课题组成员、人文学院哲学系主要人员以及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会议。会议由课题组首席专家许建良教授主持。

本次报告分28号下午和31号晚上两个阶段进行。在28号的报告中,三浦秀一教授首先通过对藤原惺窝、林罗山、中江藤树的活动事例来概观当时儒学所处的学问环境,之后通过贝原益轩学问中的日本特性尤其是与天道思想、神道思想的关联问题展开了介绍。最后,通过对儒者皆川淇园的文章做初步的考察,来了解江户后期儒学的新倾向。三浦秀一教授指出,江户时期儒学对中国典籍中的“仁”“孝”等思想并非是全盘吸收,而是在践行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解。例如对“仁”的理解就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对孝的理解也重在“立身行道”而非空谈行孝,即“空谈仁性皆无用”,重要的是将其具体化在日常生活中。

31号的座谈会中,以日本的中国思想教育为主题三浦秀一教授针对青年学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他分别从日本高校的教研形式、日本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日本文化热点问题等方面展开交流。在回答关于日本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时他指出了训读中国古汉语的能力、复杂文献的读识能力、在哲学训练中的“弹性”思维能力是研习中国哲学过程中三个递增的层次。

许建良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报告会给课题组成员及青年学者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平台,日本儒学的治学方法、教研形式以及对中国典籍的解读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为课题提供了多元文化的思考视角,与会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研究也是有益的补充,此次报告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拓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课题组20164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