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首届江苏省研究生交叉法学学术创新论坛在东南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1-19   作者:

11月9日至10日,首届江苏省研究生交叉法学学术创新论坛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江苏省哲法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法学院和研究生院共同承办。

本次学术创新论坛自启动征稿以来,得到了全国高校研究生的广泛关注与热情参与,共收到600余篇论文投稿。投稿论文聚焦交叉法学前沿问题,体现了较强的创新意识与问题意识,展现出法学学科硕士生、博士生的卓越风采。本次论坛聚焦“交叉法学”这一主题,围绕“工程法学、数字法学、交通法学、医事法学、教育法学”设置了5场主题报告;围绕“AI技术在文献研读和写作中的融合应用”开展了1场研究方法训练;同时,结合“交叉法学”这一前沿议题下的5个方向,开展了5场研究生分论坛。

11月10日上午,论坛在东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熊樟林的主持下,于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开幕。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立涛,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江苏省哲法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叶美兰教授致辞。

孙立涛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向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们表示欢迎。孙校长指出,法学的跨学科发展,不仅是时代的需求,更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孙校长对法学院在推动交叉法学学科建设方面的成就作出高度评价,并强调当代的法学教育需要培养跨学科视野的法律人才,希望各位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交叉法学发展的新路径,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法治建设贡献新的智慧。

叶美兰主任首先代表江苏省哲法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本次论坛召开表示祝贺。叶主任指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提出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法治人才目标的时代背景下,系统探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法学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问题,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具体实践。叶主任期望本次论坛能为法学教育改革注入新思维提供新智慧,能成为交叉法学理论探索的前沿阵地,能成为交叉法学实践应用的展示窗口。

论坛颁奖仪式由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江苏省法学会工程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叶树理主持。

江苏省哲法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朱奎泽宣读颁奖决定。

本着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的原则,经相关领域专家的严格匿名评审,共评选出获奖论文42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4篇,三等奖23篇。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外法学》主编王锡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公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余凌云,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宋华琳,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江苏省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会长龚向和为获奖同学颁奖。

主题发言环节由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江苏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登峰主持。

于安教授作了题为“政府特许经营的制度类型”的报告。于教授指出,政府特许经营是利用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并对政府特许经营的类型、对象、形式、行政规则与政策依据展开介绍。基于行政型与法治型关系角度,于教授分别阐述了行政优先型与法治有限型的形式和理据,并就此提出法治型政府特许经营的主要议题。

王锡锌教授作了题为“专家还是大众?人工智能‘可信任度’的建构路径”的报告。王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可信任度是当前国内外人工智能治理的核心目标与实现要素。基于传统法治受制于技术主义思维定势的现状,人工智能可信任度的构建,需要超越基于技术主义的专家治理路径,进而转向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在传统路径基础之上引入风险交流机制,推动专家和大众的互动。

余凌云教授作了题为“自动驾驶立法问题”的报告。余教授指出,无人驾驶的“授权控制”对行政法、民法、刑法都带来了挑战,需要通过制定临时性地方政府规章或者地方性法规和修改《道路交通法》两条路径来推动无人驾驶走出实践的合法性困境。无人驾驶的道交法规范建构应当考虑市场准入与道路准入、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违法处理、数据保护和网络安全三大方面的问题。


宋华琳教授作了题为“领域法学面向的药事法研究”的报告。宋教授首先从领域法学的兴起切入,指出研究领域法学的功能与意义。以“药事法”为例,宋教授系统阐述了宪法、行政法、私法、刑法多个部门法知识与药事法的汇聚融合及其存在的重要议题。未来对领域法学的研究可以基于制度史研究、法释义学研究、比较法研究、以实践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进路展开。

龚向和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教育法治发展与教育法学学科建”的报告。龚教授从教育立法、教育行政和教育司法三方面,系统描绘了中国教育法治发展历程与趋势。龚教授指出,中国教育法学学科建设在本体层面,要重视教育法学理论体系构建、教育法学专业招生与课程建设、教育法学研究机构与队伍建设;在实践层面,要全面开展教育立法、执法、司法实践,广泛开展教育法治宣传与教育律师实务,加强教育法学专业学术团体建设。

杨登峰教授对五位专家的精彩分享表示致敬与感谢。杨教授扼要总结了各位专家的报告内容,并肯定了他们在交叉法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勇气,并以此来鼓励后进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们要勇于开拓,积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法治人才。

此外,为加强与会师生对数字工具的掌握与运用,本次论坛设置了研究方法培训环节。知网研学产品培训讲师李晓慧以“智能科研工具:AI技术在文献研读和写作中的融合应用”为题展示了如何在学术研究中运用数字工具。

11月10日下午,5场分论坛有序举行。

数字法学分论坛由东南大学博士生周宇恒主持,东南大学博士生姚伊霖、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梁晋铖、厦门大学博士生黄文杰、武汉大学硕士生霍春鑫、东南大学硕士生曹凌霄、东南大学硕士生任国红、南京审计大学硕士生王沁冉、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生谢昌桐、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杨俊鹏、北京大学博士生刘文琦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解释权、公共数据权利、数字权利等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在评议环节,三位评议老师对同学们的文章进行了一一点评。广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数据法学》执行主编张玉洁建议同学们进一步明确研究主体,积极运用更多的法律解释方法,拓宽研究路径。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人事处副处长冯煜清指出,交叉法学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狭义法学的范畴,也要关注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基础理论,各位同学需要明确问题意识,精准聚焦研究关注点,深入结合数字时代的特殊性,进一步开拓创新。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生法学》主编汪雄充分肯定了各位同学“小题大做”的写作模式,建议同学们在研究中跟进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明确研究构造,并对研究中提出的独创概念进行更为周密的思考。

工程法学分论坛由东南大学博士生王正超主持,东南大学硕士生陈悦、东南大学硕士生孙黄彬、东南大学硕士生何超、东南大学硕士生孙铭月以及武汉大学硕士生覃兴江围绕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设分包合同、工程建设技术等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在评议环节,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黄喆强调了交叉学科的研究同样需要注重基本的法律分析方法,且在法学论文写作中,工程实务领域的常用词汇需要进行精确的界定。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江苏省法学会工程法学研究会会长于立深对五位获奖同学的论文一一进行了详细点评,强调了在写作中要注意避免不当联结。《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责任编辑姜天琦对同学们的作品给予认可,并建议在涉及生成式人工智能运用的工程法相关议题写作中,可以聚焦工程技术区别于人工智能在其他领域运用的特殊性。

教育法学分论坛由东南大学博士生陆杰主持,中南大学博士生马逍、北京大学博士生陈劲竹、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胡新瑞、 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朱海燕、郑州大学硕士生蔡贵玲、 兰州大学硕士生石博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生宁涵姿、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肖梓涵、常州大学硕士生孙昊鹏围绕《学位法》、教育法典、教育数字化、校园欺凌等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在评议环节,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江苏省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会长孟鸿志首先肯定了各篇文章的学术价值,全面总结了各篇文章的核心论点,鼓励学生继续深挖,并建议硕博生在文章写作中应更加坚持“一文章一问题”原则。郑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郑州大学)副主任郑磊从写作方法论切入,建议硕博士在写作时需预设写作对象,确定写作视角,根据文章对象的不同选择论证角度、方法与内容。郑磊老师进一步指出,写文章要突出所欲解决问题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套用其他领域的结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张曙光从教育学和法学写作的不同逻辑出发,提到了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同时就数字教育、校园霸凌等社会、理论热点问题鼓励硕博士深入研究。

交通法学分论坛由东南大学博士生马近斐主持,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朱瑞丰、天津大学博士生张驰、天津大学博士生欧蓝柠、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生王俏儿、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生丁科太、江苏大学硕士生钱霜、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生何芋桦围绕船舶、航空器、自动驾驶等各类交通出行方式上的法律问题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在评议环节,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锫指出,当前国内法学学科包括宪法、行政法、刑事法、民法和诉讼法五大基础部门法,在进行交叉法学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从已有的学科背景出发,结合社会热点、研究兴趣确定研究对象。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海学刊》编审张春莉从论文刊发的角度指出,论文需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关注社会实际情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了解期刊发文规律,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文的研究内容宜采中观视角,兼顾理论与实践。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政策法规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顾大松指出,交通法研究应当重点关注交通法主体、交通权等特有问题,同时深入了解行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医事法学分论坛由东南大学博士生黄弘毅主持,东南大学博士生刘冠合、中山大学博士生王闻、武汉大学硕士生诸昌盛、山东大学硕士生贾彦昊、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生周子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生程昱鑫围绕社会性冻卵、专断医疗行为、神经权利、特异体质、处方流转等议题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在评议环节,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医事法学研究所所长刘建利提出,专断医疗行为两篇文章的架构很好,且具有问题意识,但需要避免概念偷换的问题,推定同意、假定同意等概念需要区分,现有的说理在此方面不够清晰。河海大学法学院讲师王启辉认为,特异体质一文中代理行为是否可以适用于医疗行为还需要进一步说明,此外精神损失减轻赔偿责任的证成论证尚不清晰。处方流转一文的议题存在可替代性问题,对于处方流转的特殊性分析还可以增强。西南医科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医学与法学》主编罗刚指出,冻卵问题一文的主体还需要结合实践操作进一步明确,对离异女性冻卵等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同时也要考虑女性物化、尊严问题。神经权利一文整体的内容比较丰富,可以考虑适当拆分,对其中的部分问题展开具体论述。

大会闭幕式由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冀洋主持。冀洋副教授对在会参与分享的各位专家和研究生们表示感谢,并分别总结了五个分论坛的研讨主题与开展情况。冀洋副教授再次强调了交叉法学学术创新论坛举办的初衷和发展方向,希望各位专家和研究生们能够在交叉法学研究领域中继续深耕细作,笃行致远。

东南大学法学院自成立以来,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交叉性、团队式、实务型”的办学特色,探索出高等教育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特色之路。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与会学生与专家学者围绕交叉法学的核心议题展开积极互动与深入交流提供了平台,也激发了他们对相关学科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与会研究生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未来进一步加强学术合作,不断创新研究思路,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贡献法学智慧与力量。


(研究生交叉法学学术创新论坛宣传组)